智慧城市建设 让城市管理更精细 市民生活更便利
2022/07/01 西安新闻网讯 一个城市的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市民生活的便利程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西安建设宜居城市和精细化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智理”作用。
7月10日是周末,市民陈辉带着父母前往灞河边游玩,因为路不熟,在找公厕时遇到了困难。“当时老人内急,我在附近没有找到公厕,心里那个急呀!后来,一个保洁员告诉我,用微信小程序搜‘西安城管地图’可以直接导航到最近的公厕。”陈辉说,这份电子地图不仅有公厕的地址还有照片,按照地图的“指引”,他很快带老人找到厕所解决了如厕问题。
“公厕位置只是这份地图的一个功能。依托地图,市民可享受公园、放心早餐点、蔬菜早市、生活垃圾分类站点查询等12类便民服务。”在西安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大厅,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处置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边演示地图功能,一边告诉记者,两年前,西安市城管局已完成了全市公厕、绿地广场和公园的实地测绘普查及信息采集,并在微信上搭建起了地图服务栏目,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向市民提供地图展示和在线导航。
为尽可能方便市民使用,2021年西安市城管局又通过微信小程序将全市63个蔬菜早市点位、2972个公厕、120个公园、1585处放心早餐点、50处夜市烧烤经营区、73处食品摊群点等服务点、105处夏季瓜果临时销售点、249个城管部门、1618个市政供热小区的详细信息,一一搬上了“西安城管地图”。同时,第三方应用平台可以通过API接口方式,主动从“城管地图”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联手共建智慧城市新生活。
据了解,西安城管地图只是西安一体化数字城管平台的一个智慧模块。该平台通过提前编制城市管理问题处置规范,绘制执法、环卫、绿化、市政、照明、燃气、热力7张行业网格图层,进一步规范明确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的责任单位以及市、区县、街镇三级城管部门的区划边界,采用市区两级部署平台,街镇级部署全移动模式,将市、区县、街镇三级581个城管责任单位纳入平台管理,实现了三级业务协同办理。
西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处置中心主任万红芝说,数字城管平台升级后,新系统具有案件办理移动化、派遣智能化、统计自动化、终端实用化等特点。各级处置部门通过西安数字城管APP终端,即可轻松实现移动端监督检查、案件发现、受理、派遣和处置功能,案件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7月8日16时许,有市民通过西安城管啄木鸟投诉平台举报锦业路与丈八六路东南角有多辆共享单车占压盲道,有便利店出店经营。按照市、区、街道三级流转机制,系统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将这起案件的处理派发给就近的城管执法总队高新区支队执法一大队队员孙江波。
接到信息后,很快赶到现场的孙江波和同事第一时间通知共享单车公司收走了违规停放的车辆,并全程拍照上传系统。随后,他们与便利店沟通,让店家将出店的货品搬回店里。20分钟后两个案件办结,市容秩序整顿完成,效率远高于“2小时内处理完毕”的系统要求。
“智理”城市 防汛排涝心中有数
7月10日,陕西省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后,西安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始终紧盯着西安城市内涝防汛信息系统。据介绍,作为正在建设的西安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一部分,西安城市内涝防汛信息系统已将全市131个防汛重点防范点标注在大屏地图上,每个点位坐标位置清晰可见,现场视频实时回传,责任人属性信息一目了然。其中,部分重点位设置有水位监测装置,可以实时采集上报现场的积水情况。只要监测水位高于预警值,系统就会立刻报警,提醒相关防汛人员及时处置。
据工作人员介绍,城市内涝防汛信息系统接入了西安城市实时气象、雨量、气象云图等数据资源,以及城市防汛相关监测数据,结合GIS地图,基本能够实现积水点、雨量监测点、视频监控、防汛人员等信息的一张图展示,工作人员用手机APP就能实现现场指挥调度等功能。
“如今我们可以依托排水管网定期巡检系统和窨井盖监管等系统,实现对监控区域基础设施健康程度的监测,实现了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日常巡检和设备养护。”高新区城管局工作人员侯小娟说,日常养护人员会通过系统平台实时上传的排水管网巡检动态,根据数据库动态信息更新,随时掌握管道内出现的堵塞、淤积、黑臭水体、防护网缺失等情况。依托物联感知设备和数字化通信技术监控系统,一旦被监控的窨井盖出现位移、缺失、破损、侧翻等情况,系统实时自动报警。根据系统提示的异常情况,后台实时推送给养护人员,可确保各类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
近年来,西安正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大到系统化的城市管理,小到钟楼城墙下的一株绿植是否健康,都有系统的监控和管理方法……科技引领城市管理新模式,正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我们的生活更“智慧”、更安全、更美丽、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