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揭开面纱,上海工业智能中心项目开工
2022/04/15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诞生于上海最古老的海岸线冈身之上,是上海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有全球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和人才聚集高地,其城市规划设计一直备受瞩目。2020年,闵行区政府精心组织,邀请6家国际一流设计机构,开展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充分吸收各家精华,形成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规划方案。未来的试验区,以云上马桥,森元无限为美好愿景,以打造千年冈身上的AI之城为总体目标,形成“一园汇生态,三区融产城,一轴领科技,四廊聚活力”的总体结构,汇集全球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和科技元素,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创建“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的产城共生家园,成为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区域整体开发的创新试验区。
发布会现场介绍,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定位为上海南部科创中心主阵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大门,未来将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综合实践先行区、构建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创新示范区、形成上海南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极核。在产业发展上,重点聚焦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新硬件系统等“四智”产业,优先布局应用区的增量用地,带动周边区域的转型升级,增强创新浓度、提高经济密度。
这里将构建“1314”的城市空间布局。“1”即以中央绿心聚集城市生机和活力,“3”即以北智汇、中智创、南智造三个分区创建产城融合,“1”即以中青路为展示轴线引领城市地标,“4”即以智慧山丘实践走廊、紫东路绿荫走廊、工农河蓝水走廊、云工坊创客走廊四条东西向生态景观廊道,置入智创智产功能,联结三大产业节点,激发片区活力。
这里将打造高标准的创新极核区。以TOD开发为导向,围绕规划轨交嘉闵线南延伸中青路站,以中青路人工智能展示轴串联全域,搭建东西向三条街道;于极核区形成 “丰”字型功能格局,集聚创新极核功能,6个商办地块、7个研发地块、4个住宅地块,总计开发规模近94万平方米。其中每一个地块地面与二层都将有效衔接,实现轨交站点与开发地块的无缝对接,同时结合TOD站点设置的门户高层建筑群落,以100米地标建筑塔楼为核心,形成起伏有致、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打造富有经济活力和城市魅力、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产业新城。
这里将塑造高品质的国际化社区。在马桥文化村,进一步强化智能化多元化公共服务配套,提倡生态环境融合和社区智慧管理,在未来统筹建设花园式高端国际社区。综合考虑沿街活动、街道空间景观特征和交通功能等因素,将街道划分为交通型、林荫景观型与生活服务型,营造步行友好的社区道路。依托绿色生态的滨水空间,提供更加活跃灵动的城市界面,配置富有生活气息的商业配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育和医疗教育服务设施,打造30万方具有文化韵味的水城聚落。
这里将营造有温度的公共空间。以中央绿心为圆心,融会贯通区域内水系绿化,形成1100亩以上水域、5200亩以上绿地,总计超6300亩的蓝绿空间。再联通沪杭铁路间隔带、申嘉湖生态间隔带,应用区蓝绿空间比将达到50%,充分彰显了推门见绿,出门入园,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设计理念。同时结合蓝绿空间形成6公里的滨水慢行道、9公里的内圈慢跑道和21公里的外环骑行道,将水景渗入城市每个角落,把城市时尚风貌映入每一处水面。
上海工业智能中心是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应用综合实践区的首个产业载体项目,项目总投资14.4亿元,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研发办公和研发配套商务设施,计划于2023年12月底竣工交付。
未来,上海工业智能中心将承载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标杆性载体的核心功能,对接引入上海交大、大零号湾等科技创新资源,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创业生活,致力于引领区域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系统、智能传感器、智能新硬件等“四智”产业集聚,提高产城融合度和功能复合度,带动营造园区科创氛围,最终建成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特色、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研发中心和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集成样板间。